秸秆不是负担,是“错放的资源”
时间 : 2025-07-03浏览量 : 1
在湖南,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颗粒燃料已成为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又创造了经济和环境效益。以下是具体情况介绍:
资源基础与现状
湖南是全国水稻种植大省,水稻种植面积达 5900 多万亩,每年产生的秸秆量高达 2600 多万吨。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用途径,大量秸秆被就地焚烧或随意丢弃,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转化技术与实践
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颗粒燃料,通常需要经过粉碎机、烘干机、秸秆颗粒机等工序。在湖南,已有不少企业成功开展了相关实践。例如,湖南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临武县工业园区建设了生产车间,将秸秆加工成小棒状固体颗粒燃料。华容县的一家公司则通过技术攻关,突破了成本和热值的技术瓶颈,生产的生物质颗粒燃料不仅热值高,而且成本大幅降低,赢得了市场青睐。此外,别的燃料加工有限公司等企业,也都在积极开展秸秆制颗粒项目,产能从年产 2000 吨到数万吨不等。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农民增收:对于农民来说,秸秆原本是无用的负担,现在却可以变废为宝。生物质制粒公司将秸秆收购价格提高到每吨 350-380 元,并通过推广打捆机和压缩机,降低了农民的运输成本,让农民切实获得了经济收益,提高了他们参与秸秆回收的积极性。
企业增效:对企业而言,生物质颗粒燃料市场需求稳定。生物质制粒公司的产品不仅供应本县企业,还远销益阳、株洲、湖北荆州等地,年处理秸秆量达 10 万吨,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环境改善:生物质颗粒燃料属于清洁能源,碳排放量低,不含硫磷,燃烧后灰渣少,可有效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替代部分煤、柴油等常规燃料,有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政策支持
湖南省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出台了《湖南省关于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若干措施(2025—2027 年)》,从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包括推进秸秆科学还田,健全秸秆收储体系,培育市场利用主体,优化农机装备配备,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实施财政奖补引导,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加大用地保障力度,落实各类优惠政策等。例如,对年利用秸秆量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优先纳入省级农业农村重大投资激励项目扶持范围,并落实增值税即征即退、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为秸秆转化为生物质颗粒燃料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不过,目前该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秸秆收集运输成本较高、部分地区收储体系尚不健全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秸秆变生物质颗粒燃料在湖南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有望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