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经济腾飞与秸秆利用相得益彰
时间 : 2025-04-07浏览量 : 24

秸秆,过去曾一度让农户犯难:烧,污染环境;堆,滋生虫害。如今在浙江,从田间到车间,这些“生态包袱”正变成“香饽饽”。
在湖州市吴兴区一农田里,农户老张将收割的油菜秸秆存储在附近的“秸秆银行”。“1吨秸秆能换0.5吨有机肥,划算!”老张指着仓库里堆成小山的羊粪肥笑道。这些秸秆经过分拣后,成为湖羊的“营养餐”,而羊粪经发酵加工成有机肥,再返田滋养作物,形成“秸秆—饲料—肥料—农田”的闭环。
湖州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通过“以废换肥”模式,湖羊养殖成本降低15%。这种“农牧互哺”的循环经济,正成为当地绿色农业的标准化配置。
走进嘉兴南湖区新丰镇的生物能源公司,稻秸秆经过秸秆颗粒机生产线破碎、烘干、挤压,变身直径1厘米的生物质燃料棒。“1吨秸秆产0.8吨燃料,热值相当于0.5吨煤,但碳排放减少70%。”负责人介绍,公司日处理秸秆50吨,年替代燃煤超万吨,供应周边热电厂。
在嘉兴桐乡,当地还探索“秸秆—基质—食用菌”产业链,将秸秆加工成菌菇基料,年产值超2000万元。从禁烧管控到高值利用,桐乡的“全域治理”经验入选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在温州瑞安,当地探索“秸秆+”模式,推进以秸秆离田肥料化、饲料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模式,也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新路子,2024年秸秆离田化利用率达30%以上。
位于瑞安市湖岭镇的瑞安某禽业公司养殖了40万只鸡,每天处理20多吨鸡粪就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而秸秆肥料化处理巧妙解决了这个难题。
瑞安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将完善一体化布局秸秆收、储、运、用、管体系,进一步提升秸秆产业化利用水平,促进秸秆利用向产业链、价值链更高层次跃升,让更多农作物秸秆“点草成金”。
一根秸秆,折射的是农业现代化的绿色答卷。以技术破题、以机制创新、以产业增值,这场秸秆“变形记”的背后,是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的深度交融。此前,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要实施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实现秸秆离田利用率35%以上。未来,相信随着更多创新模式涌现,“生态包袱”将会更多转化为“绿色财富”。
标签: